“7月1日开渔了,我们三江(新安江、兰江、富春江)交汇处的三都渔村渔民们又开启了‘渔耕’生活,杭州市文化特派员周霞与老作曲家流云老师,为我们渔村‘量身定制’了一组套曲情景演艺,乐器用的都是日常生产生活用具,你们要来看看吗?”上周,建德市三都镇三江口村党总支书记黄伟给我们发来一段演奏视频。
视频中,一支乐队正在排练,队员们手中敲击的“乐器”很是特别——有渔船、船钉、船桨、鱼篓、石臼、米缸、酒坛、镰刀……渔民们的日常生活用具居然可以这么节奏感十足有点儿意思!
渔船木瓢饭甑石臼鱼篓酒缸竹筛船钉
渔民日常生产生活用具全都用上了
大热天一脚踏入排练现场,大家都带着一身暑气,然后听到“叮叮、咚咚、哐当”的脆响,更多了几分躁动——一群姑娘小伙却沉浸在强有力的打击乐中。
跟着周霞的介绍,我们近距离触摸到了视频中的特别乐器,感受其中设计的精巧——
展开剩余86%两米多长的渔船,是大鼓,一锤落下,船心传来闷闷的鼓声;船两侧的声音会更清亮些;船边还装有搓衣板,用木瓢划过,会发出清脆的“嘚嘚”声。
渔船后面是7个由小到大排列的饭甑(农村里蒸饭用的),用它们做成的小鼓,随着手掌拍打,会发出不同音色的鼓声;如果用木棍敲击,就像在敲架子鼓。
再往后是一套打麻糍设备石臼和木槌、会发出“沙沙”声的鱼篓、一串“叮叮当当”的木鱼装饰、一排能敲出音阶变化的酒缸、一个会发出“簌簌”声的竹筛……
接着是一个木架,挂着铁锹、锄头、铲子和船钉等铁器,敲起来声音像编钟。
“2022年,我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,在三都镇镇头村当上了文艺村长,创办乡村音乐学校,开设手鼓班、空灵鼓班和葫芦丝班,还组建了草帽乐队。后来想来上课的村民越来越多,乡村音乐学校的影响力也渐渐辐射了三都镇。”这组别出心裁套曲的发起人周霞是三都人,去年,周霞成为杭州市首批“文化特派员”,开始为整个三都镇的发展出谋划策。
“首先想到了三江口三都渔村,它有‘九姓渔民’文化,成熟的渔家乐,非遗项目打麻糍。我想开辟一处音乐角搭一个录音棚,利用自身的音乐优势,给渔村策划一组套曲,让渔村热闹起来。”
结合建德民歌、号子、方言、渔具
打造一座“行走的渔民精神博物馆”
那么,是怎么想到把渔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具当作乐器编创歌曲呢?
“这就要说到我们的主创团队,我的学长流云老师,他是非遗活态传承的专家,30多年前,他就用全套的竹制生活用品,创作了《竹乐》,来反映当时百姓生活的快乐。”周霞说,延续他的创意,我们决定用渔民们的用具,把他们的日常搬上舞台。
“艺术这东西,从来都是从日子里长出来的。”抓住这一核心,周霞和流云,还有负责作词、作曲的音乐人们,在过去的一年里,多次走进渔村,吃住在渔民家中。
“有时候天不亮就和渔民们出去打鱼,他们交谈的方言、捕鱼时喊的号子、船桨划过江水的声音、鱼市上的叫卖,都成为了我们后续创作的、最生动的素材。”
三都麻糍是渔村最有特色的非遗美食,流云老师经常起个大早,跟着非遗传承人葛大姐打麻糍。“每次看到她在劳作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,很感动。”流云说,我写完了歌曲《打麻糍》发给葛大姐,她说写得真好,一个劲儿地给我点赞。
至于各式各样的“乐器”,更是主创团队住在渔村,过着渔民的生活挑选出来的。比如在热气腾腾的打麻糍现场,木槌敲击石臼的声音;每户渔民家中,挂着的木头小鱼晃荡的声音;渔民清理筛子的竹刷,发出“唰唰”的声音;捕鱼时敲击船沿的声音……
“《渔乐糍香》正式亮相时,舞台上还会驾起一座大水车,转起来带出‘呼呼’风声,像极了江面上的急浪。”周霞说。
除了渔村元素,主创团队还大量翻阅了历史材料,走访了三都本地编写史料的老师。“前段时间,偶然得知严州文化研究会编写过一本关于九姓渔民语言的书,里面更生活更生动的谚语歇后语,又丰富我们创作的套曲。”
“我们更像是在打造一座‘行走的渔民精神博物馆’,把建德民歌,九姓渔民的历史,渔民们的号子、方言、日常用具都融合进来,通过艺术在场发声,让观众听见渔民的劳作的声音,让渔村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,而成为可被聆听的精神故乡。”周霞说。
套曲将于本周五在三江口开唱
主创团队请你来为它取个名
周霞给这组“渔耕生活用具打击乐与民俗声乐套曲”取了个名字叫《渔乐糍香》,一共有四幕情景演绎,描绘的是九姓渔民上岸后在这片宜居之地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。
从《序》开篇介绍九姓渔民的历史和上岸后的幸福生活;到第二篇章《幸福渔村》讲述“千万工程”实施以来,三都渔村的美丽蝶变,引出麻糍、九姓鱼宴等特色;第三篇章《共富三都》,用婺剧的形式表现如今三都“红绿黄”三色产业蓬勃发展;最终章《尾声》,《渔耕欢》渔耕生活用具自由打唱……这组满满渔村特色的套曲,将于7月11日(本周五)在三都渔村首次亮相。
“套曲情景演艺的首秀,我们特别邀请到专业婺剧团的演员们来演绎,让这些行家们先‘打个样’,立个范本,以后手把手教会渔民,把这份独属‘渔乐’交还给渔村。”
周霞说,说到底,我们就是想让这组套曲,成为三都文旅的“金字招牌”:游客在观赏这出演绎的同时,还可以上台敲击这些“乐器”,学习一段旋律;原本在乡村音乐学校学习的学员们,也有了可以实战表演的舞台。
更意思的是,这组套曲能“拆”能“合”——单拎一段是鲜活的生活切片:或许是鱼市叫卖的调子,或许是船娘哄娃的童谣;合起来又是完整的渔家史诗,从摇橹渡江到登岸安家,每个转折都藏着声响的密码。
不过对于这组即将亮相的套曲,主创团队对它的名字还有点纠结。
“我们取名为《渔乐糍香》,突出的是渔村的特色,不过念起来有些拗口,而且对于首次看演绎的观众,我们都要对‘渔乐’‘糍香’进行一番解释;也有取名《情满三江岸》,这个名字又不够具象,体现不出我们想表达的渔村故事。”周霞说。
这么有特色的一组套曲情景演艺,你觉得应该取一个什么名字合适?欢迎文末留言。
发布于:浙江省信通配资-信通配资官网-正规配资炒股-哪个证券公司好一点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