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的贵州桐梓,青山如黛,凉风习习。
在海校街道水井社区烂坝子组的一个农家院坝里,一块黑板、四五张桌子搭成的简易课堂就是孩子们上英语课的“教室”。
早上8点半,“坝坝英语”开始上课。
“来,跟我读,CRH——CHINA RAILWAY HIGH-SPEED。”76岁的刘晓生教授手持粉笔,在斑驳的黑板上工整地写下“CRH”(中国高铁)。台下,30余名孩子齐声跟读,声音清亮,穿透山间的薄雾。
自2012年首次义务授课至今,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退休教授已在这片土地上坚守13年,将避暑的闲暇时光化作山乡孩子的“坝坝英语角”,学生也从最初的几人到如今百余人受益,他用行动诠释了“教育无界,大爱无疆”的深刻内涵。回望在桐梓度过的一个个夏天,刘晓生说:“这是我作为一个军人、一名老师的责任。”
黑板挂墙头,娃儿坐坝头。乡野间的蝉鸣声,与农家坝里的琅琅读书声,交织成夏日里最动听的旋律。
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退休教授 刘晓生
从避暑游客到英语老师,一场跨越13年的教育坚守
重庆的夏天,酷暑难耐。2012年,刚退休不久的刘晓生和老伴,前来桐梓县水井社区烂坝子组避暑。
一天晚饭后,他沿着乡村小道散步,恰好碰到邻居家读初中的孩子正在学英语,作为曾经的大学外语教学组组长的刘晓生来了兴致,想看看山里的孩子英语学得怎么样。
“look around”“put away”……孩子读完,蹩脚的发音刺痛了他的职业神经,不过有着46年教龄的他嘴上却说:“你重新读一下,我给你讲讲。”就这样,这个叫骆礼杭的女娃娃成了他的第一个学生。
信通配资-信通配资官网-正规配资炒股-哪个证券公司好一点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